2025年8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引发新一轮讨论。这份文件最显著的变化是:取消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。这一调整,既是对2022年争议政策的回应,也折射出公民合法需求、政策监管温度与反诈安全之间的复杂博弈。
2022年1月,三部门曾发布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》,要求商业银行对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“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”。政策甫一出台,便引发舆论两极分化:
政策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实施,但一个月后,三部门以“技术原因”为由暂缓执行。这一反转被视为对民意的直接回应。
电信诈骗年均造成数百亿元损失,反诈已成为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刚性任务。根据《反洗钱法》,金融机构需履行客户身份识别、大额交易报告等义务。但问题在于:反诈的成本是否应由公民的便利性来承担?
银行既是金融服务提供者,也是反洗钱的第一道防线。实践中,基层网点常面临两难:
根据《商业银行法》,储户享有“存款自愿、取款自由”的权利,但法律未明确银行在反诈中的具体义务边界。现实中,银行常通过“格式条款”将部分监管责任转嫁给储户,例如要求填写《大额现金支取申请表》。这种做法是否合法?
此次征求意见稿的调整,标志着监管政策从“硬性约束”转向“弹性治理”。我们非常期待我们的监管思路能与时俱进,不只从公民端,而是从监管者本身发力。比如对监管人员进行硬性约束,对公民进行弹性治理,或许更为有效。否则,大家的疑虑很难消解:当一位老人取10万元给儿子买房时,是否需要向银行解释?当诈骗分子利用小额多次转账规避监测时,5万元的阈值是否足够?全民手机号码实名后,诈骗分子却不需要实名,甚至让公民信息泄露更加一览无余?这里面是否有政策悖论?好的政策是否走样变形?
答案或许在于:建立一套更智能、更人性,更程序化的系统,减少人为干预,让反诈成为“无形的手”,而非“有形的门槛,让监管部门与公民一起,从左右为难中解放出来”。这需要监管、银行、技术提供方与公众共同参与——毕竟,金融安全的终极目标,是守护每一个普通人的财产与尊严。(完)
◩ 关于我们
中中保险咨询(51买牌网)拥有29年行业经验,从事保险中介股权交易已超八年。成功操盘42家全国性保险中介公司股权收购,行业领先,广交天下朋友!
一、政策轮回:从“硬性登记”到“弹性监管”
二、矛盾核心:安全、便利与权利的边界
1. 反诈责任:谁的义务?
2. 银行:夹在“合规”与“服务”之间的双重角色
3. 权利与义务对等吗?
三、破局之道:技术、分层与透明度
1. 技术替代人工:从“登记”到“核验”
2. 分层管理:避免“一刀切”
3. 隐私保护:遵循“最小必要原则”
四、国际镜鉴:他山之石能否攻玉?
五、结语:寻找“最大公约数”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