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31日,京东以22亿欧元(约合180亿元人民币)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的消息,震动中德商界。这场跨越欧亚的并购,不仅是近年来中国电商出海的最大手笔,更揭开了京东创始人刘强东酝酿多年的全球化战略图景——通过“基建先行+本土并购”的组合拳,在欧洲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帝国。
CECONOMY的前身可追溯至1979年成立的MediaMarkt,这家以“最低价保证”和开放式卖场颠覆欧洲电器零售行业的巨头,曾与麦德龙集团共同缔造消费电子零售神话。2017年独立后,CECONOMY在欧洲12国运营超1000家门店,旗下MediaMarkt与Saturn品牌占据德国30%以上市场份额,构建起庞大的线下零售网络。
然而,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的崛起,让这家传统零售巨头面临转型阵痛。2025年一季度,CECONOMY销售额同比下降1.6%至52亿欧元,尽管线上业务增长7.4%,但整体市场份额仍被挤压。此时,京东的收购要约为其注入新变量——中国电商巨头的数字化能力与供应链优势,或将成为其转型全渠道平台的关键推力。
对京东而言,这笔交易的意义远超财务投资:
此次并购并非京东国际化的首次落子。早在2023年,京东便尝试收购CECONOMY未果,而其欧洲布局的雏形可追溯至更早:
相较于阿里巴巴的“平台化轻资产”模式(如Lazada、AliExpress),或拼多多的“极致低价”策略(Temu),京东选择了一条“重资产”道路:通过自建物流、仓储与并购本土巨头,构建“体验+服务”的差异化壁垒。这一路径的底层逻辑在于:
京东的欧洲攻势,恰逢全球电商格局重构的关键期:
京东的差异化策略体现在:
京东的并购并非孤例。2025年,消费行业迎来并购热潮:
这一趋势背后,是资本对“抗周期资产”的青睐。在经济波动期,消费行业因其刚性需求成为避风港,而跨国公司剥离中国业务、本土品牌寻求转型,为PE与产业资本提供了“抄底”机会。京东的并购,正是这一浪潮中的典型案例——通过资本杠杆快速获取战略资源,加速全球化布局。
刘强东的全球化蓝图已清晰可见:以欧洲为支点,辐射中东、东南亚,最终构建覆盖全球的零售网络。然而,这条路径充满挑战:
但正如刘强东在内部信中所言:“京东的国际化没有退路。”在消费并购浪潮与全球电商混战的背景下,这场180亿的并购,不仅是京东的“欧洲入场券”,更是一张通往全球零售霸主的“船票”。
2025年,真正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。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