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联社7月14日讯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公布两则行政处罚决定,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"太保产险")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"太保寿险")因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合计被罚825万元,16名相关责任人同步受罚,涉及金额共计169万元。此次处罚折射出保险行业在合规经营方面仍存系统性风险,值得业界警惕。
太保产险被指存在三大核心问题:一是未按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、费率,涉及车险、农险等业务领域;二是投保信息管理不规范,导致客户数据真实性存疑;三是向监管部门报送的报告、数据存在不准确情形。根据处罚决定,太保产险总公司被警告并罚款472万元,安徽分公司、河南分公司分别被罚30万元、50万元。包括叶明满、陈森等在内的16名责任人被警告并合计罚款99万元,单笔个人罚款最高达7万元。
太保寿险的违规行为同样涉及三大领域:除未按规定使用条款费率外,还存在向投保人提供合同约定外利益、数据报送失真等问题。该公司被警告并罚款353万元,赵鹰、胡乐天等9名责任人被罚70万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太保寿险河南分公司今年5月曾因给予投保人额外利益被罚15万元,显示其合规漏洞具有持续性。
据公开数据,2025年保险行业监管力度持续升级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,仅5月单月全行业罚单数量达100张,罚没金额超1300万元,其中财险公司占比45%。此次太保系被罚并非孤立事件:2025年2月,人保财险因农险条款费率违规等问题被罚1115万元;泰康在线则因虚假报告等行为被罚没超千万元。监管层正通过"穿透式监管"重点打击数据造假、费率违规等行为。
法律层面,《保险法》第170条明确规定,未按规定使用条款费率的机构将面临10万至50万元罚款,情节严重者可吊销业务许可证;责任人则面临1万至10万元罚款。此次太保产险被罚472万元,已接近《保险法》规定的顶格处罚标准,凸显监管对头部机构的零容忍态度。
罚单公布当日,太保产险、太保寿险在官网发布公告称,相关问题发生在2022年6月及2023年3月前,目前已完成整改。然而,公开记录显示,2025年6月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仍因虚假报告等问题被罚166万元,其整改效果遭质疑。业内人士指出,部分险企在粗放发展阶段形成的"重业务、轻合规"惯性思维尚未根除,尤其在车险、农险等竞争激烈领域,通过返佣、数据造假争夺市场份额的现象屡禁不止。
此次处罚为保险机构敲响警钟:
随着《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》等新规落地,行业正从"规模导向"转向"质量导向"。中国太保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8.13%,或与合规成本上升、投资收益回调等多重压力有关。如何在严监管环境下平衡业务增长与合规经营,将成为险企转型的关键命题。
TOP